化粪池的发展与工艺原理是什么
化粪池的起源早的化粪池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,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。乡村生活区内设置化粪池的初始目的为了积取肥料。随着乡村化的进展及环境污染的加剧,化粪池对维护水体起到积极作用。现今,国许多大城市,化粪池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料的作用已基本消失,化粪池已成为环境维护的基本措施之一。
工艺原理
化粪池是一种利用沉淀和厌氧发酵的原理,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性有机物的处置设施,属于初级的过渡性生活处置构筑物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粪便、纸屑、病原虫...悬浮物固体浓度为 100~350mg/L有机物浓度CODCr100~400mg/L之间,其中悬浮性的有机物浓度BOD5为50~200mg/L污水进入化粪池经过12~24h沉淀,可去除50%~60%悬浮物。沉淀下来的污泥经过3个月以上的厌氧发酵分解,使污泥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稳定的无机物,易腐败的生污泥转化为稳定的熟污泥,改变了污泥的结构,降低了污泥的含水率。定期将污泥清掏外运,填埋或用作肥料。要求:化粪池 沉淀局部和腐化部分的计算容积,应按《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》GB50015-20034.8.4~4.8.7条确定。污水在化粪池中停留时间宜采用12h~36h对于无污泥处置的污水处置系统,化粪池容积还应包括贮存污泥的容积。
技术类型:
泥水混合
保守化粪池的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,技术路线是污水和污泥接触的模式,堆积的污泥消化降解发生沼气、二氧化碳、硫化氢等消化气,消化气的上浮作用对污泥发生扰动,消化气对污泥的扰动作用能够让污泥与生物菌群的混合更充分,有助于消化降解。但底部污泥随消化气上升,气泡逸出后,污泥又重新向下沉淀,这些上升和沉淀的污泥又重新污染污水。
化粪池污水与污泥接触混合的技术模式下,影响化粪池的沉淀及出水水质,需要延长污水停留时间来改善沉淀效果及出水水质,污水停留时间一般为12-24小时。
三相分离
三相分离化粪池技术是保守化粪池的基础上,保存了化粪池中泥水混合的优点,增加了"污水、污泥、消化气"三相分离的技术,化粪池的出水端设置三相分离装置,使出水端的污泥、消化气与污水处置过程分离,防止气浮现象对污水处理的干扰。出水端的沉淀槽参照平流沉淀池技术标准,污水沉淀时间2小时之内。